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,這個故事告訴人們,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。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。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。 Published on:2021-09-06 16:43:17 Visited:285
孔融讓梨成語典故銅雕
孔融讓梨成語故事銅雕
孔融(153年-208年9月26日),字文舉。魯國(治今山東曲阜)人。東漢末年文學家,"建安七子"之一,家學淵源,是孔子的二十世孫,元城(今河北大名縣)縣令、泰山都尉孔宙之子。少有異才,勤奮好學,與平原陶丘洪、陳留邊讓并稱俊秀。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、虎賁中郎將、北海相,時稱孔北海。在任六年,修城邑,立學校,舉賢才,表儒術,經(jīng)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。建安元年(196年),袁譚攻北海,孔融與其激戰(zhàn)數(shù)月,最終敗逃山東。不久,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,遷少府,又任太中大夫。性好賓客,喜抨議時政,言辭激烈,后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。
孔融能詩善文,曹丕稱其文"揚(揚雄)、班(班固)儔也。"散文鋒利簡潔,代表作是《薦禰衡表》,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(xiàn)實。原有文集已散佚,明人張溥輯有《孔北海集》。
這個故事告訴人們,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。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。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。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(nèi)容,融于日常生活、學習的方方面面。
城市銅雕塑作品,可以在不同的視線、不同的季節(jié)、不同的地點都可以給人一種美的享受,并述說著銅雕塑的精神世界,想人們傳達自己的信息。城市銅雕塑不只是用造型來帶給人們美的感受,還有它的精神世界,符合人類最初的、最核心、最徹底的人文精神。城市銅雕塑作品符合大多群眾的審美觀,是人類最初的情感。城市銅雕塑與城市中建筑物、街道綠化、廣場空間融為一體,共同構成完美的城市文化。作為一個載體存在與公共環(huán)境中,這樣才能顯現(xiàn)出城市銅雕塑的公共性,城市銅雕塑不是個人精神世界的雕塑,它是公共文化的傳播,也是公共環(huán)境所需要的,要符合群眾的審美觀和情感取向;城市銅雕塑作品受到群眾的好評,成為大家公認的地區(qū)典范創(chuàng)作,成為地區(qū)性、甚至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影響力的地標后,那么銅雕塑的地位將大大的增加,對城市銅雕塑進行觀摩、瞻仰。